在城市学院工作的10年光景中,一直致力于设计学科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。曾十分渴望去国内前沿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相关资料,但一直没有机会。我偶然在人事处的网站上发现国内访问学者的申报信息。不禁想试试。经过学院严格审查推荐,清华大学严谨审查程序我幸运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3-2014年年度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。
能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学习一年,我觉得应倍加珍惜。在清华大学访学期间,我主要在导师李当岐教授的工作室从事自己的研究、学习与交流。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习的一年,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三个方面,值得与城院的同事们分享:第一,丰富的图书资源;第二,浓厚的学术氛围;第三,众多的世界级学术大师。
清华大学的藏书量十分丰富。图书主要集中在清华逸夫图书馆和美术学院图书馆,各具特色。逸夫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,综合性较强;而美术学院图书馆设计史论资料十分丰富,在清华,不管你做什么研究,只要你能想出研究主题或找到切入点,就能找到丰富的相关资料和见到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。截至2014年3月31日,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22个,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3个,包含国家实验室(筹)1个,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,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,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,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,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,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,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3个。
清华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多,每天你喜欢的讲座少则两三场,多则数十场,让你应接不暇。开始的时候,我逢有学术讲座必去参加,后来参加多了,才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自己研究有帮助的讲座去参加。这里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,学者们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,每次讲座都有一位主讲者和两位评论者,在讲座的任何时间你都可以打断主讲者,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。在主讲和评论结束后,听众可以任意提问或发表评论,越坚锐越受欢迎。
清华大学也是世界著名学者云集的学府。以我所从事的设计教育研究领域为例,清华大学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设计理论名师柳冠中、李砚祖、李当岐等等,在清华期间,我抓住机会,去听了他们主讲的课程,一睹大师们的风采。他们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影响。尤其是李当岐教授,他是我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的导师,把与我研究领域相关的大师一一推荐给我,让我充分利用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资源。
清华大学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。这里的博物馆在非常著名,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与价值仅次于首都博物馆。逛博物馆是我周末或研究之余的好去处。在这里,你不仅可以放松,还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欣赏艺术,了解自然、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历史,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学习、感受。
清华大学的自然环境也非常美丽。诞生于1911年,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,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“庚子赔款”建立,初称清华学堂,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,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;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,1925年设立大学部,1928年更名为“国立清华大学”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学校南迁长沙,与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,1938年迁至昆明,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;1946年,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。历经世事苍桑,教学楼和宿舍楼至今都没有改变,甚至连最古老的校门都保持原样。每天清晨穿过古老的校园去办公室,我总会住足留连,那碧绿的草坪,茂盛的树木、掩映其中的教学楼、在草地上时而觅食时而嘻戏的小松鼠,还有清澈浪漫的荷塘月色这里轻轻流淌……
曾记否,我在清华度过了整整一轮秋冬春夏,每每回首,如梦如幻,总是难忘。感谢学院领导给我这样的访学机会,将会是我一生最大最深刻的收获,我将以崭新精神面貌、高姿态、高起点迎接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,为城院明天奉献自己的才智。